当前位置:首页 >> 祖统工作 >>海外及两岸交流 > 稿件
“我们愿成为你们走近大陆的桥梁”
2017年08月30日

记民革上海市委会台生暑期实习活动

WDCM上传图片

  “作为‘民革同学’,我们很幸运,有两个月来上海实习的机会,还有像家人一样的照顾。”

  这位满怀感恩的“民革同学”,名叫卫东君,来自台湾。她是参加2017年度民革上海市委会台生实习活动的12名台生之一。“民革同学”,是这些台生对自己的一个称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寻找就业、创业的机会。从去年开始,上海民革组织顺势而为,携手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利用民革党员中的企业家资源组织台生实习活动,先后为20多位台湾青年,打开一扇认知和感受上海的窗户。

  在8月24日举行的2017年度实习台生总结会上,台生们满满的收获,溢于言表。

  台生:脱离“舒适圈”,寻找“可能性”

  到上海来工作和生活两个月,对台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大陆是一个巨大的鱼缸,作为一条条小鱼,我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卫东君另一句话,也许能够代表台生们的心声——对于他们来说,大陆这片土地,有着巨大的可能性。

  “脱离舒适圈”,这是很多台湾同学谈到来大陆实习的初衷时所提到的一个词汇。“台湾市场是一个很饱和的状态,不少年青人对未来充满迷茫。所以我们脱离了自己的舒适圈,到对岸来看看。”台生孙维曼说。

WDCM上传图片

  对岸并没有让他们失望。多元的文化,便利的生活,满满的经济活力……一到上海,他们就感受到了震撼。“我曾四度造访‘魔都’,每次来感受都不一样。”台生陈奂齐感慨,“这次来,我发现这里的地铁更密集了,而且现在有了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也变得很方便。”

  发达与便利,是很多台湾同学对上海的第一印象。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都让同学们赞不绝口。但更重要的是,两个月的实习生活,真的让他们发现了自己、找到了方向。

WDCM上传图片

  实习期间,6家民革党员企业给了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在金外滩集团,他们全程参与北京东路道路修建项目;在奇士公司,他们独立完成空间布置设计;在汇鼎律师事务所,他们跟着老师们上法庭、开展法律援助;在新纪元教育集团,他们的工作岗位从一线学校到集团总部,对大陆民办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体验……

  “如果将来到大陆就业,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孙维曼这样总结道。

  其实台生们的收获,除了关于未来的,还有关乎过去的。在沪期间,民革上海市委曾组织他们多次外出参观,宁波蒋介石故居、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参访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活的历史’,”台生张凯翔说,“也体会到了热血沸腾的民族情感。”

WDCM上传图片

  民革:“你们可以把这里当作 ‘第二个家’”

  实习台生们在大陆的所为、所感、所思,正是活动主要发起人周荃所看重的。

  2006年,曾经的台湾著名媒体人周荃发起创立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致力于搭建起两岸青年交流的平台。11年来,她组织了超过4000名台湾孩子来大陆参访、交流、实习,让他们有机会走近大陆、认知大陆。

  上海戏剧学院,曾是惜福基金会每年在上海举办活动的基地之一,那里有一位热心于两岸交流事业的民革党员方方。在方教授的牵线搭桥下,2016年,民革上海市委会开始介入,承担起部分上海实习台生的相关工作。

WDCM上传图片

  “上海民革组织非常重视与台湾青年的沟通交流,民革党员中很多企业家也都热心于两岸的交流交往。”民革上海市委会秘书长华一渢表示,“我们乐于成为台湾青年走近大陆的桥梁。”

  今年,民革市委的这项工作从春节前后就开始启动了,为的是有更加细致的筹划,避免去年实习活动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活动组织得更加完善了,孩子们收获也就更多了。

WDCM上传图片

  同样用心的还有企业。两年里,共有8家民革党员企业参与这项工作。事无巨细,他们都安排得很周到——根据台生专业安排岗位,帮他们办理临时居住证,帮他们联系大学宿舍,带他们熟悉上海的环境,甚至细致到帮他们充公交卡……

  在民革党员企业里,学生们感受到了上海的温暖,而企业也通过实习看到了他们的优秀。“这些台湾孩子朝气蓬勃,专业能力强,有活力,有热情。”一位企业带教老师这样评价台生们。去年的台生李景怡在实习结束后就留在了实习企业,今年,又有几位台生已经有了留沪的意向。

WDCM上传图片

  两年,22位“民革同学”,人数也许并不算多。但正如民革市委会主委高小玫所期待的,他们定会成为“两岸亲善”的传播者。“你们可以将上海民革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在8月24日的总结会上,高小玫热情地对台生们说,“有意见,有需要,就可以‘呼唤’我们。”

  两岸的未来,在于青年。为了两岸共同的美好未来,上海民革将继续努力。

作者:吉朋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