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祖统工作 >>海外及两岸交流 > 稿件
坚持底线共识 两岸融合发展
2016年06月03日

学习习总书记最新对台工作讲话心得

  习总书记3月5日的最新对台讲话,表明大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立场绝不动摇,这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底线,同时也向台湾同胞传递了拉近心理距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善意和诚意。讲话高屋建瓴、意义重大,给两岸关系未来走向指明了方向,对两岸民众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以下结合本人的实践谈些体会。

  一、“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要坚持

  早在1993年,受中国金属学会全国秘书长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启发,我便倡议以宝钢金属学会名义邀请台湾中钢公司组团到上海,与宝钢进行专业对口的交流。但我没想到的是,在当时的两岸关系情势下,这一项目的推进难度竟是那么大、过程那么曲折,整整花费了两年时间。直至1995年4月17日,“海峡两岸炼铁及耐火材料科技交流学术会议”才在上海宝钢成功举办。通过此次交流,双方高层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实现交流的双向互访、定期轮流举办(一年一次),提高专业覆盖面和员工参与面,注重交流实效,为推进两岸科技交流合作树立标杆。

  由此,自1995年4月起至今,“宝—中交流”坚持了20年。20年间,双方举办了16次交流活动,共提交论文累计约550篇。而近年来,“宝—中交流”实现了以定期高层科技交流为契机,带动企业及行业内各类小型专业技术交流和相关经贸合作项目的进展,并力求向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及多元产业领域延伸。交流成果证实了20年前双方持有的初衷和达成的共识是正确的,是有引领性的。在此期间,因2004年陈水扁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推行台独路线,使原定2004年在台湾由中钢主办的第十届交流会议被搁置,直至2008年马英九上任,国民党执政,“宝—中第十届交流”才顺势恢复,于2008年11月在高雄举行。可见,“宝—中”20年的交流史,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见证史,历经风雨,来之不易。

  多年以后,当我参加民革上海市委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的有关会议时,我深深领悟到,“宝—中交流”之所以起步那么早,源自“九二共识”,“宝—中交流”之所以能行稳致远,也归功于“九二共识”。因此,“九二共识”绝不能憾动!

  二、“两岸一家亲”是做好两岸民心工作的重要理念,要秉承

  先父马元枢于1949年初,作为南京最高法院推事,只身随国民政府赴台续职,直至1982年11月在台辞世,未能与大陆亲人见上一面,这成为先父的终生遗憾,也是我们子女们心中永远的痛。本人作为“宝—中交流”的倡议者、执行推动者,在多年对台交流的历程中,也实现了从小就深埋心底的去台湾寻找父亲的梦想。

  当在阳明山父亲的陵墓祭拜他老人家时,看到蒋经国先生为先父亲笔所书的“清廉勤政,堪得怀念”的碑文时,内心百感交集。大陆的许多精英都为台湾的发展,付出了青春年华和毕生的智慧才能,并长眠在那片土地上,他们为台湾与大陆的亲情连结播下了种。当我与台湾的小妈兰姨及同父异母的妹妹有敏首度见面而拥抱相泣时,心想,父亲撒下的种已深根结果;当我多年来与台湾中钢等许多业内同行领导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时,心想,两岸怎能不是一家人呢?两岸的民心要靠两岸民众共同呵护,携手共进才能持续推动并维护好来之不易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和大局面。

  三、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是两岸的共同记忆,要珍惜

  孙中山先生是历史伟人,是联系两岸的重要情感纽带,纪念孙中山先生,对增进两岸同胞情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台湾岛内却在农历新年伊始,就传出“撤孙中山遗像”、“向中山像泼漆”等“去中山化”、“去中国化”的极端言行。这些言行受到大陆民众及台湾绝大多数民众的愤慨和批评。台湾李登辉执政时期开始,台当局已实行20多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很多年轻人对孙中山先生不太了解而被人利用。

  今年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并充分挖掘这一两岸极好的共同记忆;应多举办从上至下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尤其应加强两岸不同界别间(包括媒体间)的合作,把这一共同点做大做足,加强加深走动,这可能会影响到一大批台湾青年人去了解历史、了解大陆、了解“两岸一家亲”的深切内涵。

  比如,民革宝山区委去年在民革市委的领导下、区统战部指导支持下,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中取得不菲的成绩,其中就充分发挥了音像、书画等文化交流的作用。由此,建议民革各基层组织能否借鉴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在今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中,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以扩大社会影响面,产生社会正能量。

  四、上海应在两岸交流上起示范作用,要开拓

  上海在两岸交流上应起示范作用,这是习总书记对上海的期待。上海作为台胞的居住首选地之一,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可为台胞在创业、实习、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更多地倾听台胞的心声,还可以在健康、养老、医疗、教育、社区管理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还可尝试开展两岸青年深度体验交流,尝试拓展对两岸社会问题、民主发展的探讨和研究,以构建两岸青年共有的观念和价值等。这些探索,也可作为我们最基层的民革组织及民革成员,尤其是年轻的民革成员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民革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委员、民革宝山区委祖统委主任马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