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祖统工作 >>纪念活动 > 稿件
勿忘国耻 携手共进
2013年03月06日

——民革、黄国樑党部东宁、虎头要塞探寻记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两岸永恒的话题。多年来,上海民革一直以抗战历史文化为内容,不断开展两岸交流活动。今年,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上海民革与台湾中国国民党黄复兴黄国樑党部联手赴东北参访的活动终于在九月成行。

  9月15日下午,与上海民革素有交往的黄国樑党部参访团抵达浦东机场。此次参访团由11名退役军官组成,其中中将2人,少将8人。当天下午,参访团在民革市委观摩了摄于淞沪抗战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当看到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鲜为人知的真实画面时,戎绍鑫、陈筑藩等几位将军非常激动,赞叹之情溢于言表。晚上,民革市委、市黄浦同学会的领导及市委统战部、市台办的相关人员与参访团把酒言欢,互道衷肠,彼此间又增添了一份友情。次日上午,民革市委副主委董波、联络部同志等和参访团一同飞赴向往已久的“雪城”的东北城市牡丹江。在稍事休整后,17日一早参访团向东行进,约3个多小时后到达牡丹江边境小镇——东宁。

  东宁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边陲,与俄罗斯相邻。东距海参崴(俄罗斯远东军港)仅200多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上世纪30-40年代,一个小小的东宁县城只有3.5万多人口,却先后屯驻了日本关东军三个师团,累计13万多人。日军在东宁建造了众多的军用仓库、弹药库、野战炮阵地和飞机场,永久性工事约400多处。1934年2月,侵华日军为防御前苏联的进攻开始修筑东宁要塞。要塞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10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是沿中俄、中蒙边境17个日军要塞中综合规模最大的军事要塞,被关东军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现已发现的地下要塞11个,面积均在4万平方米以上,最大的有6万平方米。

  勋山要塞是东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17日中午,我们冒雨来到了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前,沿着一条小路上山,约7、8分钟后到达密林深处的一个洞口前。低矮的洞口上方悬挂着写有“东宁要塞”的牌匾。弯腰进入洞内,右边墙上是一幅要塞的地图,标有地下的构造。往前通过一道矮小的铁栅栏,是一条十几级台阶的上坡道,台阶两边是生了锈的铁轨。行至高处,一条狭长的甬道映入眼帘。根据墙上的标识走入昏暗潮湿的通道,脚下是平整的水泥地,一侧是排水沟,狭小的空间让大个子不得不低头弯腰。通道的两边有许多岔道,纵横交错,可通往空间大小不等的区域。虽然这些区域里面空无一物,但入口处醒目的标牌表明了它们当时的用处,如升降井、通气孔、配电室、指挥所、兵室、防毒门、炮室、弹药库、粮库、灶间、浴池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令人惊叹。从它们的功能来看,要塞基本可划为作战区域、保障区域和后勤支援体系。再进到工事深处,还看到一处分上下二层的长方形区域,两边有共出入的门洞,中间的空地估计原是用来摆放桌子的,应该是要塞的指挥地。要塞内,我们看到的最大的一个空间应数弹药库了,其最深处估计达到80多米。

  勋山要塞内蜿蜒曲折,四通八达,宛若一座迷宫。据记载,这一带都属于特等要塞,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比较坚固,可以防御300毫米口径大炮的轰击。而且地上地下通道山连山、洞连洞,有的接通到地面部队集结的营地,在进攻和防守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多人进入甬道进行作战的话,敌方也绝无获胜的可能。1945年8月9日,发起猛烈攻势的苏军向地下要塞的通风孔、排烟孔、出入口灌入大量的汽油和炸药,致使第四守备区的日军伤亡惨重,有1000多人被烧死、炸死在地下工事里。12日,苏军的坦克将勋山要塞团团围住,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整座山体都被炸红了。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东宁、虎头要塞群内的日军守备队由于通信中断等原因没有接到停战的命令,仍在殊死抵抗,战斗直到8月30日才正式结束。这是二战史上最后被摧毁的军事防线。

  参访团于18日一路经过北大荒人开垦过的农场,进入一片广袤的湿地。秋天的东北,田野里尽是成熟的庄稼,碧蓝的天空中挂着片片白云,夕阳透过云层洒向肥沃的平原,大地到处泛着金黄。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也是一处多灾多难之地。遥想四百多年前,大清朝曾经拥有在东北整个黑龙江流域的领土。到了150多年前,这大片美丽、肥沃的国土却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惨遭掠夺。傍晚,参访团到达位于兴凯湖北岸的边境小镇——当璧镇(当年满语名为“奎屯必拉”,又名“快当别”)。此时兴凯湖边已不见游人。放眼四顾,湖面恬静深沉,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1860年以前,这里还是中国的内湖。如今却与俄罗斯隔湖相望。

  19日,参访团行至虎头镇,游览虎头要塞。虎头位于乌苏里江流向俄罗斯境内,呈倒U字形突出的舌状地带尖端,恰似正对20公里外通向海参崴咽喉部——伊曼的匕首,又像直插俄罗斯沿海州心脏部的长矛枪尖。虎头要塞的地上工事配有各式火炮,还有列车炮和巨炮阵地,当年安装着日本陆军口径最大的410毫米榴弹炮和射程最远的240毫米列车炮。在1945年8月27日结束的虎头要塞决战非常惨烈。2000余名日本军人和躲入要塞的日本开拓团员及军属战死,得以生还者仅53人。

  东宁、虎头要塞是二战的历史遗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集中埋葬劳工之场所。两处要塞群的修筑历时十余年。主体工事1937年末完成,而配套、扩建和附属工程直到1945年战败时也未完工。庞大的工程,全靠中国劳工们没命地苦干。终日的劳累、饥饿……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劳工大批死亡。据统计,大约有17万中国劳工的冤魂长眠在此。“这些要塞群下掩藏的战争罪恶远甚于南京大屠杀和731细菌战给中国人留下的惨痛记忆。”如果把日军秘密屠杀要塞劳工人数累计起来,最保守的估计也要120万人。

  为防泄密,修筑军事工程的劳工往往在工程结束后被全部杀掉。曾在虎头要塞服役的日本老兵冈崎哲夫在其《日苏虎头决战秘录》(中译本)一书中回忆道:“1940年虎头要塞工程完成,将抓来的中国军队俘虏召集一起在山谷摆酒宴。正在吃喝之际,山顶上的机枪一齐向这些人射击,4000余人全部被杀死。”当时发生的庙沟惨案、留下的劳工坟,都是侵略者奴役残杀中国劳工的重要实证。

  然而现在,有多少人还知道这些曾经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战争罪恶?半个多世纪以来,庞大的关东军要塞一直深埋地下,沉睡于荒山野岭之中,鲜为人知。

  参访活动正巧碰上“九·一八”国耻纪念日。9月18日上午,东北各大城市一如既往警钟长鸣,以哀悼亡灵并警示勿忘国耻。此时又适逢中日钓鱼岛之争,将军们听闻一些大城市里市民们自发游行,表示“如果这边有游行的话,我们也会参加的。”参观过后,团员陈良瀚少将感叹道:“此行让我们又一次了解到日本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我们看到、听到了以前未曾看到听到过的历史真相,真是触目惊心,心灵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无论是鲜为人知的史料,还是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让来自台湾的将军们受到极大的震撼,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民族所遭受的屈辱、蹂躏和莫大的伤痛。虽然此行目的地偏远,旅途甚是劳累辛苦,但觉得收获很大、很值、很有意义。将军们表示,今天的两岸人民一定要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坚持和平发展,共同肩负起复兴中华民族之重任。

  短短几天的行程,东北的历史遗迹,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东北人的豪爽性格都给台湾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访团此行受到上海、黑龙江民革的热情接待,安排周到、体贴,相关领导全程陪同,充分体现了兄弟手足之情谊。还在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就注意到了16日是陈良瀚将军60岁的生日。于是,接待方事先悄悄地准备了鲜花和蛋糕,在当晚聚餐时安排了一个简单而又特别的祝寿仪式,令陈将军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一路上,同胞们不断被东北特有的热情所感动。21日参访活动圆满结束,将军团由哈尔滨登机返台。近日,该党部执行长张大钧来函,称此次到大陆“获益甚多”、“感觉像回家一样”,表达了将军们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