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回眸 >>文史资料 > 稿件
听祖母讲的抗日小故事

  1944年,我出生于苏北古城淮阴丁集。丁氏家族在当地属名门望族。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族谱时,99岁的陈立夫先生应我所请亲笔题耑《丁氏族谱》,为吾族增色。我祖父丁鸣珂公(1897—1958)曾以经营牛行、糟坊兼兼农耕为业,知书达理,名重乡梓。祖母赵永坤(1898—1976)出身富家,自幼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家父丁登高公(1920—1983)早年来沪谋生,解放初参加中国共产党;慈母齐素美(1922—1974)生于富裕农家。我母亲小时候曾裹过脚,受时代风潮影响很快放脚,她读书聪慧,小学毕业,字也端正。外公齐安平先生(生卒失考)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六师范(淮阴俗称“老六师”),注重实业曾创办淮阴电灯公司。

  我于5岁后定居上海,祖父故世后,祖母来沪与我们一起生活。在我小时候,祖母曾跟我和弟妹讲周恩来、陈毅等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来我家作客的故事(拙文于2011年11月荣获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征文优胜奖)以及许多抗日战争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13年5月,我以古稀之年为我父母坟上立墓碑时,回到了久别30年的故乡——淮阴丁集。年长我8岁的表哥齐东汉回忆说我儿时爱唱《高老三抗日》等歌曲,印证了祖母大人所说的那个时代的故事。

  淮阴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具有抗日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称日本人为“倭奴”含有蔑视的意思。《唐书东夷传》说,日本,古倭奴也,在海中岛而居(见《辞源》48页)。倭寇: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见《现代汉语词典》)。据《明史》载: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日本流氓)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所以历史上称为“倭寇”。

  明朝初年,倭寇就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扰,从辽东经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洪武三年(1368)倭寇“数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洪武时期由于明朝政府加强海防,所以倭寇未酿成大患。倭寇对我国沿海的侵扰,到明世宗嘉靖时又猖獗起来。据《丁氏族谱》324页刊载,《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给我四世祖丁儒号双松公所撰墓志铭中有:“翁讳儒,字希贤,世为淮郡清河著姓,父讳凤……前客安东(今涟水)徙盱眙涧溪(今洪泽老子山)……晚因倭变,迁郡城……葬于城东三里塘新阡……。”“晚因倭变”,说明我四世祖一家晚年居住在楚州区(即淮阴)直接原因是倭寇侵扰所至。四世祖双松公生于弘治庚戌(1490)卒于万历乙亥(1575),历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诸朝,累封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双松公长子五世祖丁士美公(1521—1577)嘉靖已未科(1559)状元,明朝三品重臣,官至礼部尚书,曾重录《永乐大典》等名垂青史,《丁氏族谱》所载与《明史》所载完全吻合,真实可信,证明日寇亡我之心,早已有之。

  明代淮阴抗倭英雄沈坤(1507—1560)字伯生,号十洲,是吴承恩(约1500—1582)的同窗好友。嘉靖二十年(1541)他成为淮安科举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嘉靖三十五年(1556)被擢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官署名,主官称祭酒),次年因父病故回家守孝。

  沈坤在家守孝时,正逢倭寇猖獗,淮安地处漕运咽喉,东海前线,屡遭骚扰。而守城官兵御倭无力,经常失利。沈坤遂挺身而出,变卖家产,招募弓兵(地方武装,又称射士。一万户以上县配置三十人)一千余人,奋起抗倭。屡建功勋,为保卫家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另外明朝军队中出了个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出身将门。戚家军威名显赫,终于将猖獗的倭寇彻底平定。

  祖母说,日本倭寇往往夜间乘人熟睡时,出来杀人放火,白天不敢来,常在夜里作乱,像鬼一样,故老百姓改称倭寇为“日本鬼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有的无奈“跑反”(为躲避战乱而逃往别处),鬼子走后,老宅成一片废墟,我家祖屋也同样被焚毁。据说1938年10月5日,日军进攻洋河镇,国民党57军与日军苦战6至7个小时后败退,日本付出惨重代价后攻入洋河镇,兽性大发,到处杀人放火,顿时火光冲天,仅房屋被毁就达9947间,至于器具、粮食、货物、财产则难以计数。

  祖母说,枪炮下老百姓过日子连猪狗都不如。所以说,“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我母亲回忆说,有一回日本鬼子的飞机飞至丁集上空丢掷炸弹,我母亲把被子盖在八仙桌上,让我躲在桌肚里,我年幼无知,又很顽皮,竟从桌子下面钻出来玩,被我母亲一把拉回来,重新藏在桌子下面。有一次,新四军牵来一匹病马交给祖父。因我祖父经营牛行,略懂兽医之道,用草药免费治好了病马,几天后将这匹医好的战马送还给新四军。送来战马这一天,这匹战马似乎认识我家一样,自行朝我家门口奔来,正在门口玩耍的我见这匹马昂首长啸奔驰而来,竟吓哭跌坐在地上。想不到这匹马很通人性,在距我不远处停下脚步不走了。我当时年幼毫无记忆力,全是祖母和母亲在我成人后多次叙述,才回忆起抗日战争期间时发生的小故事。

  一、文楼汤包见爱憎

  清代淮安城,地处苏北平原腹地,是山阳县治所和漕运总督驻节之处,人文荟萃,商旅云集。文楼是座落在淮安河下镇上的百年老店,这里的蟹黄汤包久负盛名。

  汤包皮甚薄,馅以鸡丁、肉丁、蟹黄、肉皮等十几种配料制成。蒸后馅成汤卤,用筷夹则汤汁外流,需以五指轻抓,速放碟内,佐以米醋、姜末、香菜而食;食前先以筷戳孔,轻轻吮吸;若用齿咬,则汤汁四溅,吃相很狼狈。汤包味道鲜美,润滑可口,别具一格,道光年间便闻名于世。

  抗日战争期间,驻扎在淮安城里的日军司令官想吃文楼汤包,带了几名鬼子兵来到河下镇。文楼师傅们听说日本鬼子来了,立即关门上锁。日军司令官一气砸了文楼的门窗,并把点心师傅抓去吊打了一天一夜。师傅们个个英勇不屈,就是不做。鬼子一看众怒难犯,只好放回点心师傅。

  不久,1944年3月5日新四军一师的五个团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淮安以东的车桥镇对日伪发动攻击,共歼灭伪军483人,日军大队长山泽大佐以下官兵465人,活捉日军官兵48人。胜利喜讯迅速传到淮安城,文楼师傅连夜赶制汤包送往前线,慰劳陈粟大军。文楼师傅们的爱憎何等分明。

  二、盱城血案

  1938年1月6日,日军步骑兵400人向盱眙县城进犯,与我抗战军民激战三天两夜,占领盱城。日军进城后即大肆奸淫烧杀,大批同胞被集体枪杀,火烧和被狼狗咬死。全城共被杀死1700余人,很多人家死绝。房屋被烧毁8000余间。经过此次浩劫,人们纷纷外出避难,盱城人口由三万人锐减到不足三千。

  三、八十二烈士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全体官兵计82人,在淮阴县刘老庄乡对日军主力三十五师团发动的“大扫荡”进行了英勇阻击,抗敌3000余人,毙敌200余人,杀伤日敌300余人,因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当地兴建了八十二烈士墓,1955年重建,定名为“八十二烈士陵园”。园内有烈士墓、碑亭、纪念祠。墓碑上有李一氓题字,两侧有黄克诚、张爱萍将军题词。

  四、少年英雄王元甲

  王元甲,淮安泾口乡人。他十五岁时曾投奔新四军淮宝支队要求参军抗日,但因年龄太小,被动员回家就地抗日。临走时,淮宝支队给他二十多张抗日标语,让他寻机张贴在泾口据点中。他回家后便调制好浆糊,乘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抗日标语全部张贴在村中最显眼的地方。不久,由于一伪保长告密,他被日伪军逮捕了,任凭敌人如何拷打,他就是不屈服不招供。只是说:“我是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日本鬼子无计可施,只得残忍地将他杀害了。

  五、“拆”字瓦解敌伪军

  日军占领淮安时,将创建于宋宝庆二年(1226)的“镇淮楼”改名为“新民楼”。有一天,镇淮楼前来了一位设摊的测字先生。一个伪军拈了“茫”字,折字先生皱眉不语,伪军急问什么意思?测字先生说:“茫”字左侧是水,同汪主席的姓氏左边一样,右边是“亡”,就是说你如果跟汪精卫只有死亡。伪军说:“那我就投奔抗日队伍了。”测字先生说:“‘亡’字除了死亡的意思外,还有逃亡,要避免死亡,只有选择逃亡了。”伪军说:“多亏先生指点。”说完便拔腿就走。测字先生巧妙说法,成功瓦解了敌伪军。

  六、朱家岗战斗

  1941年11月中旬,日伪军近万人在飞机、坦克、骑兵的配合下,分五路进攻我新四军四师主力及淮北党政机关。12月9日夜间,敌伪军出动1500余人偷袭新四军九旅二十六团宿营地朱家岗,我军指战员同仇敌忾与敌伪激战长达18个小时,毙伤敌伪军280多人,迫使敌伪军狼狈溃逃。

  在这次喋血奋战中,指战员们面对敌伪军毫不畏惧,身处绝境,决不退缩。英勇杀敌,为国争光,鼓舞和激励了淮海军民的抗日斗志。1943年10月10日,新四军四师彭雪枫师长亲自撰写了“朱家岗殉国烈士碑记”称朱家岗战斗是“反扫荡战役之决定性战斗。”

  七、陈毅军长写诗颂淮河

  1942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从盐城亭子巷转移到淮安盱眙黄花塘,有诗人之誉的陈毅军长视察淮河抗日前线时,情不自禁写下了《淮河晚眺》,诗曰:

  柳岸沙明对夕晖,长个淮水鹜争飞。

  云山入眼碧空尽,我欲骑鲸跋浪归。

  这首诗歌颂了淮河美景,抒发了诗人“骑鲸跋浪”誓死抗日必胜的雄心壮志。

(作者系民革宝山区委党员)

作者:丁惠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