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回眸 >>历史人物 > 稿件
壮志半酬身已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陶亚成忆祖父陶成章
2013年03月07日

口述:陶亚成 整理:金鑫

  1912年1月14日,凌晨时分,地白风寒,位于法租界的广慈医院灯影暗淡、一片沉寂。“砰”……从病房中传出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空的寂静,一位住院的病人随枪声的响起凄然倒地,在血泊中挣扎着停止了呼吸。这位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光复会创始人之一陶成章。这一声清脆的枪响,在宣告了他生命终结的同时,决定了他练兵北伐的夙愿终究不可能实现,注定了革命党自此将不可避免地从内部开始决裂……

  时光流逝已近百年,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那些人,那些事淡出人们的视线已有多年。值此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民革市委有幸请到了陶成章先生的幼孙陶亚成先生来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陶先生将那些已经泛黄的往事娓娓道来,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已经有些遥远的时代……

  一、少怀壮志矢志不移

  先祖父字焕卿,浙江绍兴人。幼年家贫但仍在私塾受到了很好的旧式教育,后得到蔡元培先生赞助赴日本留学,在学习军事知识的同时,萌发了推翻满清统治、挽救祖国于危亡之际的革命思想。留日期间,祖父担任《民报》副总编,与保皇派的报纸《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虽然观点对立,但祖父的文章还是得到了梁启超的肯定,将他比作当代的“墨子”。由于光复会的核心组成部分多为知识分子,与满清的斗争形式也多以舆论攻击为主,祖父意识到革命光靠书生难以成功,满清的统治即使再腐朽、再虚弱,也不可能被革命党在报纸上骂垮,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最终还是要靠武力。回国后,祖父奔走在苏、浙、皖、闽、赣五省之间,联络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流落在各地的会党,力争将会党发展成革命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并被会党推为五省大都督。但会党虽徒众颇多,但组织松散,纪律性也不强。因此,祖父致力于帮助会党整顿内部,让会党接受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培训,从而使之成为革命党自己的武装力量。祖父为革命事业奔走经年,曾四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旧有的会党势力联成一体,因此他也成为光复会实际上的领袖,在东南地区的会党中有很大的号召力。

  二、提携后进光复上海

  光复会的核心力量主要来自吴越地区,既有章太炎、蔡元培这样雅望既隆、又善治学的文化精英,也有像祖父这样剑胆琴心、留日学成归来的文武全才,可以说群贤毕至,思想境界普遍很高。光复会在革命事业进行的过程中始终抱定“不怕牺牲”的宗旨,同时自建立伊始就有了“功成身退”的约定,因此光复会在联合会党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鲁迅先生加入光复会的举荐人正是先祖父,当时鲁迅在绍兴听说有一位“奇人”宣称“要让全中国没有一个饿肚子的人”,他日行百里,为革命事业到处奔忙。相识以后,先祖父常到鲁迅寓所谈论革命,并将名册等重要资料托付给他保管。黄花岗72烈士的事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不为人知的是他们的首领赵声即是由先祖父吸纳入的光复会,而72烈士中也颇多光复会会员,尤其是那些没能留下姓名的南洋华侨都是先祖父在南洋发展的会员。

  针对保皇党对革命党“远距离革命”的攻击,光复会高层酝酿“中央革命”,即力求攻克重镇,给满清以致命打击。辛亥革命成功后,各省纷纷独立,满清作了最后的反扑,在汉口失守、汉阳告急时,黄兴来电催促要求江浙独立,以解武汉之危。武昌首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也离不开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会党组织的共同努力,祖父也是共进会的会员,因此他在沪、杭一带利用各种关系秘密运动各方力量,运筹帷幄,筹划起义。他和李燮和一起动员上海的新军以及驻防营的官兵反正,为上海顺利光复起了很大的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光复后,虽然光复会在上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做保障,但仍能顾全大局,同意由非光复会会员的陈其美担任上海都督,以此求得革命党内部各组织间的平衡。在浙江,要求祖父出任都督的呼声也很高,多次派人迎接他,沪杭之间“代表络绎于道”。1月12日,他发表致各报馆转浙江各界电,坚决谢绝,并推荐了蒋尊簋。在民国初年的舞台上,像他这样不争权力、光明磊落的人真是太少了。他真正实现了光复会的誓言“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谈及此处,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武昌首义之所以能成功,是十几年来,革命党不惧生死发动无数次起义的积累之功,武昌首义的成功是包括光复会在内的各革命团体的仁人志士用鲜血累积的成果,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著书立说淡泊名利

  祖父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学者,比较有名的为《教会源流考》、《龙华会章程》、《浙案纪略》等,这些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各教、会(如白莲教、天地会等)的形成与发展,光复会的组织架构、革命目标,为革命牺牲的革命志士的姓名、事迹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在祖父手订的《龙华会章程》里指出:“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于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暂时设立一总统,由大家公举,或五年一任,或八年一任,年限虽不定,然而不能传子孙呢!或者用市民政体,或者竟定为无政府。然而必须看那时候我国国民程度了。但无论如何,皇位是永远不能霸占的。”他喊出“我中华国民万岁”的口号,体现出对民主的极度向往。

  祖父1912年12月在接受《民立报》采访时,被问及在吴淞练兵意欲何为时明确表示,袁世凯一日在朝则百姓一日受苦,练兵的目的即为北上,若北伐能够成功,则退隐林泉,断然不参与革命成功后的各种竞选。袁世凯虽然被祖父视为敌人,但他十分欣赏祖父的能力,声称祖父如果愿意归顺,可以担任两江总督,但此建议被祖父断然拒绝。

  四、壮志未酬含恨而终

  东南光复和祖父多年的奔走、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上海光复后,新军向光复会投诚,祖父开始在吴淞编练部队,一心北伐,连当地的僧侣都报名要求参加北伐的队伍。为攻克金陵,举兵北伐,他在上海设立筹饷局,募集款饷,殚精竭虑,寝食不安,以致旧病加剧。因为吴淞军政府拿不出购置北伐所需军械、器具所需经费,有部下建议直接问银行“借”,或者干脆勒索地主,但这些建议都被祖父断然拒绝,他毅然南下南洋去华侨处募捐。看到祖父一意北伐,同盟会内部分持不同政见者害怕光复军北伐会导致南北和议的破裂,因此视祖父为眼中钉。时任上海都督的陈其美此前曾向浙江都督汤寿潜借用经费以维持上海军政府的运行,汤寿潜要求祖父划拨一部分南洋华侨的捐款供陈其美使用,祖父因北伐所需经费巨大,因此没有同意划拨经费给陈其美,陈其美本与祖父不睦,此后更加怀恨在心。旧恨新怨交织,陈其美密令自己的心腹盟弟蒋介石去行刺祖父,蒋介石则找了光复会的叛徒、江洋大盗王竹卿一同前往。孙中山在得知祖父被暗杀的消息后致电陈其美,称“陶君抱革命宗旨十有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巨功”。这是与祖父曾经矛盾很深的孙中山对他的评价,祖父的遇刺不得不说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的一大遗憾。民国初建,革命党本应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但广慈医院的这一声枪响让各革命团体间失去了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为革命成功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基础。

  我自幼在祖母孙晓云女士身边长大,祖母当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留日参加同盟会。后受陈其美指派,在祖父身边“潜伏”,但是祖父为革命不辞辛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她,她不仅加入了光复会而且还嫁给了祖父,成为他革命道路上的终身伴侣。我从小在祖母身边耳濡目染,对光复会主要人物事迹还算是有较深的了解,章太炎、徐锡麟、王金发、尹锐志等先辈的故事,都是听祖母亲口所言,因此印象深刻。祖母常说,徐锡麟从外表上看,人瘦弱且不善言谈,但他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枪法精准,且能飞檐走壁,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皖浙起义之前,徐锡麟的学生曾建议,炸毁清廷位于城中的军械库,既能毁掉清军的弹药,又能在社会上制造混乱。但这一建议被徐锡麟断然拒绝,他不愿意因为军械库的爆炸,伤及无辜百姓。又如鉴湖女侠秋瑾,她人既漂亮又英武能干,思想前卫,做事特立独行,不拘泥于俗套,她的行为虽不为时人所理解,但她胆识过人,英勇就义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我觉得我的祖父还是幸运的,他亲身参与了辛亥革命,见证了帝制被推翻,祖国河山光复,能够为之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应当可以含笑九泉。可是,祖父也是不幸的,他恢复河山的壮志完成近半却不得不戛然而止,令人感觉凄凉的是他没有牺牲在北伐道路上敌人的炮火中,却倒在昔日战友的枪口下。好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各项事业都欣欣向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如果祖父泉下有知,可以看到今天的这一切,想必他也能含笑九泉,因为这正是他所向往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