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稿件
民主党派与和谐社会

  从中共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目标,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不断深化和成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逐渐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和实践的新阶段。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党派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发挥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一、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三大优势

  (一)政治优势。我国各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为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为维护港澳繁荣稳定和推动祖国统一工作等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的那样:“民主党派组织各自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有着广泛联系,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民主党派的宗旨、目标、任务、机制、工作方式无一不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这是民主党派与身俱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政治资源。在政治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是民主党派的政治优势,又是对民主党派的政治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民主党派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政治原则。

  (二)社会优势。民主党派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担负着反映和代表各自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的责任。民主党派既可以通过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助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引导党员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提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还可以在自己所联系的界别内集聚和表达民众利益,反映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协助中共各级组织和政府及时理顺人民群众的情绪,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减少阻力、形成合力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三)智力优势。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各种问题的基础;发展,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民主党派拥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把他们的力量与智慧凝聚起来,团结和引导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事关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充分调动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让一切创造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更快发展。

  二、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有所作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增强广泛性,这种广泛性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物质利益上的,也应该包括思想和意识形态层面。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的: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不同的事物和元素组合相均衡、相统一,社会才能兴盛发展。承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有利于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和谐的氛围。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本身就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应在不断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规律的同时,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与途径,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方式与方法,从而为构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各地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充分发掘民主党派的政治资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贡献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多党合作的应有之义。《意见》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丰富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民主党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且可以使民主党派最大程度地协调其成员和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关系,实现各系统内部的和谐;也有利于发挥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整合全社会利益的功能,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因此,民主党派要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意见》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及民主党派“和而不同、资源兼容”的政治资源体系的特点,认真研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认真研究新世纪参政党的地位、性质和使命,认真研究增强参政议政能力,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能力的抓手和措施。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围绕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与各项战略目标,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为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集体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良策

  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内涵。古人云:“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发展支撑,和谐社会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团结和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民主党派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发挥智力密集、社会联系面广泛的优势,把参政议政的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选择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以及党和政府决策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24字目标要求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民主党派还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通过帮困扶贫、捐资助学和“三下乡”等活动,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服务,并要在“融合”上下功夫,注意提高人民群众对各项活动的认可度、认知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精神保证。

  (三)充分发扬民主党派的人脉优势,为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尽全力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倡导平等友爱的社会公德,构筑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能得到尊重。

  民主党派具有社会联系面较为广泛,人脉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反映社情民意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因此,民主党派务必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如实反映广大成员及所联系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的工作。一要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如就业、增加收入、医疗教育等问题,及时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三要从自我做起,多说和谐之话,多做和谐之事,多谋和谐之策。尤其是要鼓励民主党派成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特约员以及在政府部门任实职的同志当好诤友,引导他们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说真话和实话,善于进诤言和良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民主党派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惟有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模式、新的工作方法去开辟新的渠道、拓展新的领域、寻找新的路径,才能发挥新的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玮颖 何一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