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专题研究 > 稿件
家庭农场模式值得推广
2013年08月20日

  “推广家庭农场后,我们区的水稻亩产达572公斤,比之前增加了21公斤。”“全区家庭农场的平均年收入已达7至10万元,并且正在以较好的势头持续增长。”这是近日民革市委“上海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课题组赴松江调研时,获得的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出现于文件中,而松江探索家庭农场的做法,则始于2007年。发展至今,松江的家庭农场数已有1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覆盖了全区80%的粮田。可以说,在深化上海农村经营机制改革方面,松江区走出了一条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松江区的这种家庭农场规模在100至200亩之间,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自“家庭农场”模式以来,在减少农民数量的同时,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种田效益也不断攀升。“当前,松江全区家庭农场平均年收入已达7至10万元,今后几年有望达到10至15万元。”据该课题组负责人、原市政协委员马鄂云介绍。

  在推行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松江重视的是农业机械与农业科技的投入,并打算进一步扩大“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试点范围。“一户农民在每年承包粮田的基础上,再行养猪,猪场的畜禽粪便经适度处理后给粮田作‘有机肥’,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对土壤实施了生态修复。这种家庭农场模式有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保证了专业化水平,也让农民获得了体面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马鄂云说。

  的确,正如马鄂云所言,在推广规模化经营,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后,2012年该区的粮田土壤有机质比2007年增加23%,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化肥使用量折氮也减少了30%。

  家庭农场模式推广的6年间,松江培养了一批适度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者。目前,全区持初、中级证书的家庭农场主已达89.5%。预计到2013年底,有50位农民有望拿到“家庭农场高级培训证书”,而持有中、高级证书的家庭农场主有望突破1000人,占比约85%。

  有的农民除了种植普通水稻品外,还精心培育出新品种,打造了农民自己的品牌。如今,松江浦南地区各个乡镇,都出现了农民争当家庭农场主的热闹场面。

  课题组认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生产都是以农户经营为主,透过“松江模式”,他们看到的这种农民自发走向规模经营、走向土地流转的内生动力值得珍视,而围绕土地流转,上海各区县均围绕各自条件,探索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而家庭农场是值得推崇的模式之一。  

作者:陈静 )